2月26日,第三屆全國技工院校教師職業能力大賽在江西南昌圓滿落下帷幕。來自北京化工集團所屬的北京市工業技師學院王愛梅、秦靜、劉玉婷3位老師,從全國30余個省份307名優秀教師中脫穎而出,分別斬獲文化藝術與綜合類一等獎,班主任賽一等獎,財經商貿類二等獎。這是自2018年該項賽事舉辦以來,技師學院連續代表北京市參賽,三屆賽事,三次載譽而歸。累計榮獲3個一等獎,4個二等獎,3個三等獎。
榮譽的背后,是技師學院十余年來深耕“一體化”改革,切實加強工學一體化課程標準、教學資源、教師培養等工作,不斷深化產教融合、校企合作,堅定不移走內涵發展之路取得的驕人成果。
“一體化改革,簡要地說,就是工作和學習的一體化,理論和實踐的一體化。”技師學院黨委書記包英華說到自己親自推動的一體化課改時表示,“最終目的是培養出企業真正需要的實踐型、操作型人才。”
黨的二十大指出,要統籌職業教育、高等教育、繼續教育協同創新,推進職普融通、產教融合、科教融匯,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。北京市第十三次黨代會要求,要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,深化產教融合。
而技師學院多年推進和深化的一體化課程改革,正是技師學院版的“產教融合”。
推進一體化課改
必須讓企業深度參與其中
王愛梅老師在本屆大賽上的參賽項目是“玉壺春瓶的修復補釉”。細膩的手法、嫻熟的技術,加之此前比賽中所展現出的深厚文物修復功底,以及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,使她一舉摘得文化藝術與綜合類桂冠。而斬獲這一榮譽,完全得益于王愛梅深度融入到一體化課程改革中來。
“推進一體化課改,必須讓企業深度參與其中!”這是技師學院教務處副處長李椿方從教多年,發自內心的感受。
2019年從中國人民大學考古專業研究生畢業,王愛梅一腳剛剛跨出校門,一腳又跨進了技師學院的大門。完全沒有傳統教學模式束縛的王愛梅,作為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的首批教師,自然而然地與學院一體化課改實現了“無縫對接”。
那一年,學院與易心堂文創園合作,開設了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。與開設其它一體化課改專業面臨的問題一樣,沒有成型的師資力量,沒有現成的專業教材。而化解這一挑戰于無形的,也是技師學院一貫推進并不斷深化的校企合作。
沒有成型的師資力量,技師學院就和企業方通過特聘專家、技能大師合作、聘請專業講師等多種方式,構建起了一支經驗豐富的師資團隊。
沒有成型的教材,王愛梅等老師就與這些特聘專家和技能大師一起探討,與團隊教師合作搭建課程體系?,F已完成10門一體化課程標準和教材、學材的開發,并打通了中高級直升人才培養機制,同時完成主編《陶瓷器基礎修復》《陶瓷器文物修復》,參編《金屬器修復》等課程資源包。
沒有實訓基地,技師學院通過校企合作,在合作企業的文創園中辟出房間作為實訓室,供老師和學生無償使用。
如今四年過去,原本一張白紙的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,已經發展為青銅器修復、瓷器修復、書畫裝幀三大類;學院也專門建立了3個實訓室供師生使用。四年來,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的學生也在逐年增長,從第一屆的10余名學生,已經增長到今年這屆近50名學生。而即將畢業的第一屆學生已經由所合作的公司全部招收,解決了學生就業的后顧之憂。
以任務為中心開展教學工作
學中干、干中學
在本屆大賽中獲得財經商貿類二等獎的劉玉婷老師,參賽的題目是“敬詢客戶需求,誠制推薦方案-購車客戶需求分析”。這是對參賽者專業能力、通用能力、溝通表達能力以及教學能力等等的綜合考評。而這也正是技師學院多年來深耕一體化課改,老師帶著學生做任務的過程中開展教學的實踐經驗成果。
同樣是90后的劉玉婷與王愛梅最大的不同,在于本人因長期在教研和教師崗位工作,有著豐富的理論功底和教學經驗,這是老師的優勢,但也是推動一體化課改的阻力點所在——傳統的教學經驗以書本為中心,而一體化課改以完成任務為中心,同時還要嵌入理論教學、技能訓練、素質教育等——傳統教學理念和方式受到顛覆性挑戰。
“如何組織教學?學生們在學與動中如何保持正常秩序,此外,實際操作經驗怎么獲得……”一系列的問題都是課改必須破解的難題。
一體化老師的培養是課改的核心。這就需要打破慣有教學模式,勇于突破,以任務為中心開展教學工作。劉玉婷老師在自己的專業領域積極創新教學內容和形式,自主研發課程體系,開設職業素養課,提高學生團隊合作能力;開設信息檢索課,使學生在遇到汽車故障、品牌知識等問題時能自行解決。她還借助校企合作的優勢,在編寫教材、營銷話術、服務檢驗標準等方面加強溝通合作,時刻保持對市場的敏感度,從而貼合企業工作實際,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。
正是多年深植于一體化課程改革,如今,技師學院已擁有智能制造產業群、環保檢測產業群、汽車服務產業群、文化創意產業群等四大專業群,涉及二十幾個專業,一體化課程占全部課程的70%以上。
以大思政為引領,圍繞“一體化”
全過程全方位全員育人
與各專業項比拼不同,本屆大賽新增了班主任賽。獲得本次班主任賽一等獎的秦靜老師,長期擔任技師學院的班主任,并且是管理班主任老師的“班主任”,具有強烈的改革創新意識和豐富的班主任管理經驗。
與專業老師不同,班主任要重點管理孩子們的思想狀況、生活細節等許多具體問題,這不僅需要班主任結合技工院校的教學特點開展工作,更需要班主任對有特殊情況的學生進行全面剖析,提高工作針對性和有效性。為了提高各班班主任工作的積極性和質量,秦靜開創性的總結出“一平臺、四梯級、五工程”工作模式。一平臺,即所有工作都要在學院的班主任工作室這一平臺上開展;四梯級,即設立班主任的激勵模式,從三級、二級、一級,最終成為首席班主任;五工程,即從新手培養直至成為專家的通道,分別是青蘭領航、新手啟航、朋輩導航、培訓引航、競賽助航。
思想是行動的先導。在抓班主任隊伍建設的同時,技師學院推出了“1+S+8”的育人目標體系——“S”是專業技能,“8”是8個維度的職業核心素養,最前面的“1”,指的是思政引領。“作為班主任,要以大思政為引領,以一體化課改為中心,全過程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,做到全方位全員育人。” 秦靜說。
如今,連續十年獲得北京市教育教學優秀(先進)單位的技師學院,已經將“一體化課程改革”提升為“一體化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改革”,從“課程”到“模式”,是技師學院始終挺立技工教育改革潮頭,叫響“北京工業”品牌的生動實踐。
2023年,在3個專業成功申報人社部第一批31個專業試點的基礎上,技師學院將重點完成第二批試點的7個專業的一體化課程標準的開發任務。其中包括2個牽頭組長校專業,2個副組長校,3個參與專業。
如今,產教融合已經成為職業教育重點發展的方向,技師學院黨委副書記、院長蔡夕忠表示,技師學院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,以參與的10個部級試點專業為引領,帶動學院所有專業的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,繼續打造技工教育的試驗田和示范區,推動技師學院高質量發展,為黨育人、為國育才。
有著“北京工業”之稱的北京市工業技師學院又一次站在改革創新的歷史高點上,創新發展、深化改革將是她永遠不變的主旋律!